首页logo右侧文字描述,后台修改!

【深度】财政政策是后续市场强度的关键

百科 2024-10-11 浏览(28) 评论(0)
- N +

  来源:财中社

  短短几个交易日,A股快速来到3500点左右后,市场的分歧也开始增加。尤其是10月9日市场的大幅回调,让后进场的投资者心有余悸。

  本轮行情的上涨主要源自9月下旬一系列超预期政策带来的信心增加,推动估值快速修复。从已经推出的政策看,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其一是货币政策,降准降息已经实施;其二是房地产政策,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目前一线城市已经纷纷对限购进行松绑;其三是资本市场支持政策,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市场的快速上涨对上述已经推出的宏观政策已有较大程度的反应,后续行情要进一步持续展开,需要看未来会有多少增量的财政政策,因为它是决定经济能否快速修复的关键。

  为什么更期待财政政策?

  在全球经济政策中,市场高度关注美联储、欧央行的货币政策,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货币政策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胀方面确实非常有效,因为一切通胀本质都是货币现象,2022年以来全球主要央行纷纷快速大幅加息,使得全球通胀得以有效控制。

  但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方面却是间接的,有的时候甚至并不很有效,尤其是在个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损的情况下,单靠货币政策往往很难明显奏效。货币政策需要通过利率的传导来间接影响居民和企业的行为,从而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这种刺激作用一方面需要个人和企业对利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作用的传导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不管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是2020年的疫情冲击,除了美联储实施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外,美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美国经济走出困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2011年,美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连续三年超过8%,2020年和2021年美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高达14.7%和12.1%。财政政策是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尤其是支出扩大型的财政政策会直接形成经济增量,从而对刺激经济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9月28日在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传统的货币政策是有些空间,但它的效果可能是比较有限的,后面我们真正所期待的政策是财政接力,实际上是有赖于非传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经济下行期,相比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有必要未雨绸缪储备四季度以及2025年的财政政策。

  国务院总理李强10月8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罗志恒、周其仁、黄瑜、张明、张水利、游玮、周勇、左丁等先后发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总理专家座谈会中,经济学家罗志恒是研究财政政策方面的专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近期也提出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观点,这些可能传递出决策层正在谋划增量的财政政策。

  财政如何接力?

  近期,罗志恒在《对近期政策讨论的思考:财政如何接力?》的报告中认为,优化财政政策理念:打破赤字率 3%,财政政策要更多盯住支出增速而非赤字率目标,多采取支出政策而非减税降费。财政政策的重点要从投资为主转向投资和消费并重,提高对消费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发挥作用,包括增加转移支付等,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提高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张明在《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宏观政策亟待发力》的文章中建议,在不突破2024年中央财政赤字对GDP比率3%限制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可以加大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例如将规模由1万亿提升至2-3万亿元。新增特别国债发行所募集资金可以用于四个方面:其一,为中低收入家庭发放消费券,如果发放现金补贴,中低收入家庭可能选择把补贴存起来,那么,发放六个月内到期的消费券,对短期内消费的提振力度较大;其二,为中小规模企业提供更多的补贴,例如贷款贴息等;其三,用于置换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地方债务;其四,用于支持地方政府收购部分闲置商品房,并将其转为保障性住房。其次,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当期财政收入会萎缩,如果死守3%的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导致财政支出必然会相应萎缩,从而使得财政政策具有顺周期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可以经全国人大批准,调高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率,这样可以赋予财政部更加灵活的操作空间。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近日的报告中认为,预计中国在短期内将推出重大财政刺激措施,规模为1.5万亿至2万亿元。2024年的财政刺激措施可能会在10月18日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前后立即宣布,而2025年的措施可能会在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决定。

  按照《预算法》,增量的财政政策需要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通常在双数月份召开,10月底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窗口期。2023年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就是在2023年10月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宣布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newsroom@caizhongshe.c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标签: